00321《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精简白皮书绪论
【名解】文化/广义的文化
广义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
和。
【简答】简述理解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
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名解】狭义的文化
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人员)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
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简答】简述理解狭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
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
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人员、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名解/单选】与文化相关的概念
文化产品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例如,农具;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用、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举例】音乐、美术,雕塑
文化内涵
【名解】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
涵。
【举例】“筷子文化”“扇子文化”
文化现象
【名解】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现象具有个别、
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举例】观察捕鱼;观察舞蹈;月晕与风一起出现;凉性的中草药与味道苦的感觉一起出现;在汉字问题上,战国时期文字构形的差异远远**它的前后时代;在诗歌题材问题上,律诗盛行于唐代
(唐诗),词盛行于宋代(宋词),曲盛行于元代(元曲)…
文化事象
【名解】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举例】原始的巫术、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宫延服饰以颜色和样式代表等级、文学上所说的建安风骨、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等等。
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文化思潮
【名解】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 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
【名解】文化政策: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多选】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语言文字政策等均属于此。
【名解】民族:通常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
【名解】民族文化
不同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名解/简答】简述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生活在一定地理范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地理条件,从而展开其文化创造历程;
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方画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
了解文化时所作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的,文化与地理互动的。
地理对人文的影响,有许多复杂的中介内容。
【单选】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简答】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
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汾河谷地,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样地,据说尧舜就曾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山西高原的北部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道,再加上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简答】为什么说华北平原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
华北平原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利于舟辑之便和人们的交流。
东部有泰沂山地,有利于人们的文化造。
该地区历来就是发达的农业区,有利于农业文明的创造与发展。
该地区在很长的时期内人口较为稠密。
*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单选】距今大约 1 万年,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 4000 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分别为: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单选/多选/简答】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和钻孔。
【多选/名解】三皇五帝:出自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较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如神农氏发明农业,有巢氏发明居室等。“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五帝的谐系是黄帝、颛项、高辛、尧、舜。
【多选/名解】敬授民时
据《尚书·尧典》记载,尧舜时代曾“命羲和敬顺昊天”。其内容是派人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 366 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表明了在四千年前中国人已经努力把据农时,并开始了历法的建设。
*三章 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名解/简答】农政文化:农政文化是中国传统生产文化的**特征。是国家**的农业管理与社会管理的综合运行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有农耕知识系统、农耕灌溉系统、农书流通系统和农具应用系统,它们凝聚着*民族的群体智慧,是一笔特殊的文化财富。
【简答】简述农耕灌溉对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文化的作用。
农耕灌溉是中国农业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
它遵循岁时历法文化,促进了我国农业社会的发展。
它伴生水利工程文化。
它滋养地方网络文化。
它促成防灾减灾文化。
【论述/简答】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
统筹水土利用规划,重视水土平衡的关系。提出整地、浇水、种植、施肥、收获和准备再耕一盘棋的思想,指出关键在于控制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限度,任何农业经营都不得违反自然规律。
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要整体地看待农作物的栽培,要协调好劳力、农具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注意选择雇工、勤俭持家等。
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
人力胜天说,即强调人的知识能力和奋斗精神,这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认为人的合理作为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取得人力胜天的成绩。
【简答】我国的传统商业有四个文化特点:
一是在传统社会中,商业在农业生产文化的框架内发展,这使我国的传统商业富于农业文化的色
彩;
二是地方商业活跃,产生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商品,成为地方名产;
三是多民族商业互动,汉族与其他多民族商业与民族民俗文化交流,形成民族贸易、宗教贸易、
走廊贸易和边疆贸易等多种形式;
四是内外贸易交流,即很早就出现丝绸之路之类的跨境贸易和跨国贸易。
*四章 传统中国的制度文化
【单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的伦理政治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名解】宗法制: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 到周代渐趋完备,在春秋时期瓦解。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周代。
【简答/论述】特点
特点:(1)宗法制使社会成员按照亲法的原则组织起来。
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在宗法制度下,社会结构以亲族为基本单位,每个社会成员依据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确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
【简答】宗法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文化影响
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分封制曾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行生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宗法关系在中国的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并深刻地影响着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
*五章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
【名解】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与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包括精神生产活动及其造成的社会关系和精神财富,如政治、法律、道德、教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
【简答】“**”观念的含义。
“**”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特观点,主要包含两层意义,**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较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简答/论述】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
“**”说。这个思想起源于西周。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认为天与人是统一的。王守仁继承程颢的观点,朱熹继承程颐的观点;王夫之继承张载的观点,都肯定**。
“天人交胜”说。唐代刘禹锡在他所写的三篇《天论》中,提出了“天人交胜”的观点。他认为天与人各有各的作用。天的作用,人不能发挥,人的作用,天也不能发挥。在自然方面天胜人, 在社会方面,人胜天。天人关系除了有“交相胜”的一面外,还有“还相同”的一面。
“天人之分”说。这是战国时代的荀子在《天论》篇中提出来的,他指出天与人的职分不一样,人“不能与天争职”。“人之治”与“天之常”是同一的,人不能因为自己不如意就怨天。
【简答/论述】“**”的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积极影响:
促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思维方式
促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
促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负面影响:
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
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间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
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
“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简答】语言与民族的关系。
在构成民族的诸特征中,语言是较重要的。因为语言的变化比较缓慢,当民族的其他特征发生变化时,语言往往还是统一的。语言能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民族特点,积淀民族历史和文化,对民族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民族传统的传承,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形成都有着较其重要的作用。
反之,民族对语言也有着强烈的制约作用,民族的发展变化常会影响语言的演变方向
【论述】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指的是语言的诞生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诞生,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促进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首先,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其次,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较大地促进了其他文化事象的产生和发展。
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象。首先,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其次,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服务于文化,同时又促进文化的发展。
【多选】现代中国境内有 56 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却至少有 80 多种,归属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
【简答】汉语的特点
①从语音来看,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
②从词汇来看,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从单音词到双音词的变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
③从语法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
④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
*七章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
1.【简答】中外文化的*二次大交汇特点
①交汇对象起了变化。不再是过去相对落后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西域草原文化与南亚次大陆文化, 而是整体水平**过中国的西方欧洲文化,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
②交汇兴趣起了变化。*二次与**次不同,中国人对外来宗教本身表示出莫大的冷淡,而对天文、数学、水利、火器等科学知识兴味十足
③.交汇时间长。从 16 世纪末叶开始延绵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
④交流反差大。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强烈震撼。
gzy1206.b2b168.com/m/